首 页 > 详细查看

贾樟柯:我特别痛恨将劳动浪漫化
信息来源:本站信息 发布时间:2016-3-2 浏览次数:869
        可以说我还生活在以前。我是21岁离开山西的,21年共同记忆、共同生活的人,他们还生活在那里。我觉得只要保持一种跟人的关联,只要不跟他们切断、告别,你就一直生活在那个地方。
  
        《三峡好人》的男主角韩三明你还记得吗?他是我二姨的三儿子,老大去年在下去的时候被砸了,这是一个小矿难,我还得回家去处理。你说它是不是我的生活?在城市里生活久了,发现有人很善于跟过去一刀两断,拼命塑造一个新的自我,我觉得生活在没有过去的、很空洞的新自我里,是很可惜的事。

        故乡:同学床头的《故事会》还是十几年前的
  
        我和以前的朋友不会聊电影。我们聊的,跟上中学时没区别,说美国大选、加沙局势、矿难,说县里面的风流轶事。话题往往是从山西人的形象说起,哪儿又矿难了、爆炸了。有人会说贾樟柯你应该拍一部电影,把山西人的形象弄弄好,当然是开玩笑而已。
  
        山西有最准确的中国气氛和生活经验。那么多的人口生活在那么大的土地上,有的人的生活是被遮蔽的。我正好出生、成长在那个地方,对我认识中国非常有帮助。
  
        实际上山西人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,就是能源衰竭之后怎么办?乡村的精神生活也在枯竭。表面上看今天的娱乐特别多,但实际上在有二三百户人家、二三百个年轻人的山村,一到天黑我觉得娱乐生活是荒芜窒息的。
  
        我有一个同学,没考上大学回家务农了。高中时我去他家玩,他床上有一本《故事会》。去年回去,他床上还是这本书。我从这看到无数的家庭,有人坐在炕上、有人站在地上,谁也不跟谁讲话,一晚上就看电视偶尔说两句。我非常理解年轻小伙子,一身的精力,一定要来城市。城乡差别拉得越来越大了。
  
        在我小时候,这种差异被遮蔽了。我相信县城的生活跟农村的生活差不多。我上的是汾阳中学,解放前是一个教会中学,那一代老师80%是哈佛、哥伦比亚、东京大学留学回来的,和北京孔德中学在各方面落差是很小的。现在,很难想象从哥伦比亚大学留洋回来的,愿意到汾阳去教书。
  
        山西人是很保守的,一般很恋家,不愿意离开故土。但实际上90年代初远走高飞是大家的普遍想法。计划性地分配资源造成了社会的地区化差异、社会差异。今天所有人的生活焦点只有一种,就是经济生活,大家都在谈钱。贫穷很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行为、做事方法,我听说有一个地方的县委书记、法院院长、检察院检察长、地矿局局长和一干煤老板是拜把子兄弟,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。这个怎么弄?你会很灰心,那么多年我们想获得的基本价值,从来没有在这个土地上被真正实践过。

        城市:刚一看是个欢乐的世界,但遥望远处是一片废墟
  
        80年代中期,一个县城里的孩子能当工人是很荣耀的事情,因为意味着稳定的收入、可能分到房子,很有社会地位。但到90年代,我读书时回老家,发现他们都下岗了。
  
        拍完《站台》之后我写了一个剧本,名字叫《工厂大门》,与卢米埃尔兄弟拍的史上第一部电影一样。两个年轻人一起进厂,差不多前后恋爱结婚、有小孩、一起下岗,下岗之后自救,凑了钱卖衣服,逐渐猜疑疏远。写的时候我特别兴奋,但写了之后开始怀疑,因为我觉得主题似乎只有两个——一是工人生活,二是钱不是个好东西。
  
        后来我看到一条新闻,成都一个保密的国营军工厂,420厂,2006年年底的时候,土地转让给了房地产商,凝聚了10万人记忆的厂区完全拆掉了,一年以后新的楼盘建起来了。这就是《二十四城记》的由来。我第一次去成都,在工厂的家属区徘徊了三四天,一个中年大姐说的一句话让我很震撼,她说无论哪儿的工人都有一句话:以厂为家——宿舍区一楼全是地铺,吃饭的地方、卖衣服的、打电子游戏的、麻将室,拍婚礼录像的、卖墓地的,一个人由生到死都可以在这里完成。
  
        一方面,我在成都看到北京都没有的巨大LV店;另一方面,我看到牌桌上的工人,他们故意打一上午麻将,输的赢的钱也就买一顿菜,度过时光而已。《三峡好人》也是拆除、迁移,那儿有一个巨大的三峡工程。《二十四城记》是土地的变迁,从国营工厂到特别商业化的楼盘。这种变迁让我想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变,想到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到现在的城市化,想到从集体化到个人化。
  
        其实三峡工程跟奥运会特别像,都是百年现代化梦的呈现。从晚清开始就感觉中国落后了,中国想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。三峡大坝建起来是一个现代化的标志,奥运会也是。折腾到现在,我们就是在干一件事情,就是现代化。
  
        顾准说现代化的目标是为了个人。我们为了个人能够获得这样的尊严、权利才去做所谓现代化的事业,但这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过程,尝试的方法都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的。老一代工人都不喜欢讲自己,我得到的回答基本上是一样:你不要问我,我很普通,我没有故事。父辈认为自己真的是机器上的螺丝钉,个人是不重要的。
  
        随着社会急剧变迁,个人被牺牲、被遗忘。进入工人的家庭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,家具装饰都停留在80年代,地板是水泥的,有时候会看到羽毛球拍挂在墙上。曾经那么忙碌的工人现在有大把的时间,拿很低的社会保障,每天下午在麻将桌上争论欢笑,有人在唱卡拉OK。刚一看是个欢乐的世界,但是你慢慢透过围墙、透过六层高的宿舍遥望到远处一日万变的都市区,就会觉得是一片土地上的废墟。

        《人生》:我悲观的情绪、性格是后天带来的
  
        我初中毕业后学画。如果在汾阳的话,我什么都看不见;但我去太原,可以去省新华书店总店,阅览室里有雷诺、毕加索的进口画册,可以戴着白手套翻阅来自国外的书。垂直管理把原来差异不大的中国构成变得体制化,体制化的后果是等级化,之后资源就被大城市占了。
  
        我白天画画,晚上偷偷写小说。写的都是青春爱情故事。我学画的地方旁边是山西省公路局,有一个俱乐部就叫公路俱乐部,1991年,我在那儿看了《黄土地》。俱乐部里只有一个厅,六七十年代盖的,够两三千人坐的,有时候放电影,有时候放投影,有时候混在一起;有时候分场放,有时候循环放,你进去碰上什么看什么,特别便宜。基本上是给大家消磨时间的地方。当时我坐在角落里。我看电影永远坐在角落里,只是一种习惯,可能是自由吧,角落里想走就走、想来就来,坐在中间要麻烦两边的人让座、站起来什么的。
  
        我开始想学电影,就是从《黄土地》开始的。我的电影里很大程度是宿命的悲观,实际上我觉得我悲观的情绪、性格是后天的,我的很多诉求没有实现。一个人去求尊严,会发现现实的不平等,才会有尊严受到伤害的愤怒。
  
        我初三还是高一高二,具体哪一年我忘了,读到路遥的《人生》。我读《人生》之前就是个愣小子,没有艺术爱好,没有社会意识,什么都没有,就是吃饱了玩、玩累了睡、上学逃学、挥霍体力,就是这么一个空脑壳;但是看完之后突然学会了理解,同时突然怀疑。我会理解村里借读的同学,为什么拼命学?每个人面黄肌瘦,每天吃窝头、喝稀饭、吃咸菜,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再拿一瓶新的咸菜来准备下一星期。我明白了,要改变命运,因为不公平。
  
        户籍制度把你固定了,你必须要当农民,天天要割麦子,你再有天分、再有艺术细胞、再有哲学思辨的能力、再有科学的精神素养,如果你不高考、改变不了自己的户口,你就得割麦子。
  
        我特别痛恨将劳动美化浪漫化的文学,因为劳动真的太苦了。我从初中开始,每年夏天都要帮同学或者亲戚收麦子。到了田头,发给你一把镰刀,说你负责这一片,然后那个绝望啊,等下午麦子割完了,直起腰的时候,腰都快断了。
  
        如果没有看《人生》,我可能就像一颗种子,撒在哪儿就自然长了,生老病死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了。有人说普罗大众不需要严肃的艺术,但我恰恰是通过严肃的文学被点燃、照亮的。我个人命运是这样被改变的,我不再是一个逆来顺受、俯首称臣的乖国民的力量,来自我的阅读。
  
        我是被现实世界吸引才有表达的热望的,才想拍电影的。电影的魅力就是呈现自然、真实的社会。从艺术伦理上来说,其实我也是在成长,比如80年代我们读中学、小学的时候最喜欢说真善美,说多了就反感了。但从事电影工作十几年,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归纳。真是美的线,善是一个可能性。
  
        如果你没有善,你怎么可能理解别人?如果没有善,你的内心怎么可能开放,接受陌生的世界?如果你没有善,你怎么可能想了解和理解那些存在的问题?
  
        善是一个空间,真是一个底线。我觉得超现实主义想象的所有东西也存在“真”的问题,“真”并不是说这个世界有没有发生这个事情,而是真实的情感、真实的世界、真实的问题。
  
        电影可以一览无遗地呈现真实的人类社会——你的面孔、表情、空气、日落日出、风霜雨雪、吃饭的样子、饭碗里的热气、你疲惫的表情或者兴奋的面孔,可以最大程度地重现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。
  
        电影也能呈现自然的时间。它是时间的艺术。有次我跟一个算卦的人聊天,算卦的跟我说为什么要挑日子,因为人的命运都在时间线上摆着呢,凶吉什么的都是按照时间安排的,给你挑日子就是给你错开一些东西,让你更加顺利。我说咱俩其实处理的事情一样的,都是时间。人的命运由时间安排,没有时间怎么能呈现命运呢?
  
       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,我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路径,就是始终要学习历史。所有现实里面理不清的问题、理不顺的东西沿着历史脉络寻找,一定能找到根基,由那个根基再看今天会非常清晰,百年一瞬。

影视文化
艺术活动
·曼彻斯特的无限华丽变色灯
·香港中国国际文交所震荡走势 藏品下跌
·玩概念?看英国概念艺术领军人物!
·摄影师“光绘”,相信我,它不是真的雕
·太行山下千年古村“变形记”
·一场又一场的艺术品收藏官司 是否消磨
·故宫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工作站揭牌
·刘旭光:“审美”的历程与“审美”的重
·东方哲思的“日月光华”:中国当代艺术
·张艺谋在国家大剧院办了个展览 204
·从金缕玉衣看古代贵族对“死而复生”的
·四川三星堆那么知名,为何落选全国十大
·贾平凹回应争议:对于当下农村,我确实
·瑞士艺术家MONIKA行为艺术工作坊
·西安美术馆3月展览活动预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