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 > 详细查看

高考改革能否让高职迎来“黄金时代”
信息来源:admin 发布时间:2016-2-19 浏览次数:1997

这几天,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的电话就没断过。

    今年9月3日,国务院出台了《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(国发〔2014〕35号)(下称《意见》),随后,上海浙江相继出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。

    大家都在讨论这件“大事儿”,各方在解读高考改革对我国未来教育的深刻影响,在职业教育领域,各方也一直认为,《意见》也将给高职教育带来巨大变化。

    《意见》提出,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,并实行“文化素质+职业技能”评价方式。同时继续推进分类录取的模式,力求在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,2017年成为主渠道。

    在邬宪伟眼中,《意见》作为一个“风向标”,清晰地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: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,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。

    用这个50后高职校长的话来讲,《意见》的出台,为高职学生的多元化选拔和培养真正“开启了一扇门”。不过,职教界在欣喜之余,更应思考,“脚下的路该往哪里走”。

    拓宽入学渠道,高职院校招生迎来“黄金时代”?

    “学生上高职的渠道宽了!”这是浙江教育研究院院长方展画看到《意见》后最直观的一个感受

    《意见》中写到,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,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。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,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,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,参考综合素质评价。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。

    这3条入学途径,在方展画看来,给了学生“多次选择的机会”。他打了个比方,未来,一个学生既可以在中考时直接进入中职就读,在以后选择是否升入高职;还可以在高中时选择参加高职的单独招考;此外,这个学生仍然能通过高考进入高职。

    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政策,和“一个高中生究竟是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,需要学生自己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”有关。毕竟,“高中生的兴趣会变,想法也会变”,方展画强调,“要给学生试错的机会”。

   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同样认可这一“关怀学生”的政策调整。他希望,政策能在中学校园内得到更广泛地传播,让高中生明白:并非要把普通高考和高职招生彻底分开,逼着学生选择,相反是有了“更多上高职的机会”。

    入学渠道越来越宽, 那么这是否也意味着高职院校招生迎来了“黄金时代”呢?

    “对高职院校来说,这是机遇更是挑战。”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说,学生的的确确能多次选择是否进入高职,但高职院校能否抓住这些机会吸引学生就读,是“巨大的挑战”。

    《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》(下称《方案》)于本月19日公布,《方案》明确了高职提前招生这一思路,如何和普通高考“叫板”,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突围,通过分类招考的模式招到合适的学生,“还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探索”。

    “还是不能操之过急。”马树超说,高职招生分类招考已在全国多地试点多年,去年通过分类招考进入高职的学生已经占到了43%,“高职自主招考的改革是有基础的,但普通高考仍然是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重要渠道,这一点不能忘记”。

    引入多元评价,“偏才怪才”快到学校碗里来

    扩宽招生渠道的背后,不难看出,如今的改革方向是,高职院校要更多通过分类招考,而非通过传统的普通高考来选拔学生。

    这在《意见》中可以找到佐证: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,2017年将成为主渠道。

    分类招考“登台唱主角”,“怎么考?考什么?”迅速成为职教界人士讨论的焦点。《意见》表明,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,实行“文化素质+职业技能”评价方式。

    “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。”方展画提高声音说到。

    在马树超看来,过去的评价模式大多是野蛮的“一刀切”,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,但实际上,这种模式仅仅做到“表面公平”,“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”,马树超说,学生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多元的,所以考察方式也应当多元化。

    方展画同样认为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评价体系,“并不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规律”。他担心,越来越多的学生整天学数学外语,完全不会动手,也难以成长为技能型人才。

    “说到底,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,我们就该在考试中体现这样的导向。”方展画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当起了例子,“现在每年搞一次大赛,拿奖的学生有免试上高职的机会,这不就说明,高职真正欢迎的学生就是这些技能型人才”。

    正因如此,当《意见》出台时,职教界人士普遍的反应是“欣喜”。

    “原来是让考试机构来选择人,来划考试的分数线,‘太过机械’。现在考试机构把权力还给学生和学校,让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,‘从学生出发’,有利于学生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发展。”马树超对《意见》持积极的态度。

    方展画则寄希望于这个“利好政策”,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,拒绝“唯分数论”,把会动手的“差学生”从考试中解放出来。用多元评价手段让这些偏才怪才“走进高职院校碗里去”。

    在马树超看来,《意见》还将带来更深远的“红利”:对于未来有志于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初中生乃至小学生来讲,他们对职业生涯的重视程度会提高,“这个评价方式会反过来鼓励学生重视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,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好处”。

    在一片叫好声中,也有职教界人士对评价模式提出了担忧。邬宪伟表示,“职业教育门类太多了,每个人读的课程学的专业都不一样,这个‘职业技能’到底要怎么考?它的具体考察形式仍需探索。”

    “不能让这么好的一种多元化评价手段成为下一个应试教育。” 邬宪伟强调,评价模式一定要做到既保证公平,又坚持科学选拔。

    针对职业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的学生,丁金昌认为,考察方式要做到“因材施评”,要报考艺术类的学生要重点考察艺术天赋而非语数外成绩,要报考工程机械的学生要看重逻辑思维,“不能用一种手段去衡量所有的学生,不同的专业一定要有不同的评价模式”。

    改革的门已开,脚下的步子要迈得“又快又稳”
 
    在方展画看来,这次改革有着深刻的背景。“高等教育容量太大、供大于求,是客观原因;这次的探索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要求,是主观原因。”

    他认为,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,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的诉求,也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,重视技能培养的导向不能通过原来的评价体系反映出来,所以,“高等职业教育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,进行自主招生分类招考,可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,有着重要的意义”。

    这迈出的一大步,在邬宪伟眼中,还有着“风向标”的意义。他觉得,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注重多元评价等一系列改革举措,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导向,让更多的老百姓明白:现在的职业教育,同样是针对从普通劳动者到精英的教育,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。高等职业教育应当被社会尊重和重视。

    他讲起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例子,“当年恢复高考同样是一个风向标,从国家层面讲,彻底否定了‘读书无用论’,引导广大青年重回大学,学习知识”。

    同样的,“职业教育的特质和发展模式,也需要在社会上进行引导,让更多人明白和理解高等职业教育”。

    如今,改革的大门已经开启,“路就在脚下”。那么未来,这条路要通往何方?

    邬宪伟的建议是,“扩宽招生渠道,是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第一步,但还只是单一的渠道,高职院校需要设定更好的更合适的人才选拔考试”。

    他认为,多元化选拔是高等职业教育考试的特质。这一观点得到丁金昌的认同,他提出,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应从多元化选拔学生,发展到多元化培养学生。

    事实上,丁金昌发现,当下“没有几所学校能按照生源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”,但如果不能因材施教,“不仅耽误了学生,也对学校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”。丁金昌表示,近期部分高职院校遭遇“零投档”就和“培养的学生没得到社会认可”有直接关系。

    “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应该有一个增值的作用,要按照学生的个性来增值,充分尊重个体的多元化,不按照统一的模式来培养。”丁金昌感叹,虽然“路就在脚下”,但差异化培养的要求也对高职院校提出了“不小的挑战”。

    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,面临“挑战”,方展画希望步子可以“迈得更快一点”,邬宪伟则表示,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要抓住当下的机遇,“胆子更大些,步子更快点”。

    “不管怎么改,不要伤害到高职教育的发展,步子迈得再快再大,也一定要控制住节奏,稳步推进。”马树超总结说。(来源:中国青年报  记者 袁贻辰)


影视文化
艺术活动
·曼彻斯特的无限华丽变色灯
·香港中国国际文交所震荡走势 藏品下跌
·玩概念?看英国概念艺术领军人物!
·摄影师“光绘”,相信我,它不是真的雕
·太行山下千年古村“变形记”
·一场又一场的艺术品收藏官司 是否消磨
·故宫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工作站揭牌
·刘旭光:“审美”的历程与“审美”的重
·东方哲思的“日月光华”:中国当代艺术
·张艺谋在国家大剧院办了个展览 204
·从金缕玉衣看古代贵族对“死而复生”的
·四川三星堆那么知名,为何落选全国十大
·贾平凹回应争议:对于当下农村,我确实
·瑞士艺术家MONIKA行为艺术工作坊
·西安美术馆3月展览活动预告